栉风沐雨 艰苦创业 为建设省示范高中而努力奋进

------滁州二中创建省示范高中工作汇报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52年9月, 1984年被定为滁州地区重点中学,1993年被确定为滁州市首批八所示范性高中之一。五十六年来,滁州二中随着国运的兴衰,经历了初建、发展、提高等时期,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我校启动示范性高中建设以来,滁州市政府、市教育局十分重视,决定将二中高中部和初中部剥离,规划并落实了校园东扩计划,在我校东面原物资局旧址上征地11亩,兴建初中部教学楼,并得到了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的250万元资助。并于2006年12月27日,成立了以市政府朱云霞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潘国华副秘书长、市教育局张春林局长为副组长的“滁州二中争创省级示范高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我校下设办公室,由市教育局潘厚江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基教科张庚冬科长为副主任,具体布置和切实指导创建工作。在市政府和市局的正确领导下,滁州二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现将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教育方针,落实五育并举。

1、德育为首。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社会和家庭相依托的“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将学科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环境教

育纳入德育范围,寓德于教,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体系。

2、智育为主。开足开全必修课,结合实际多开选修课,组织好活动课。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两个转变,提高了教学效率。

3、体育为本。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比赛,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运动会。

4、重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学校举行了十五届校园文化节,开设音乐、美术和劳技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

二、创新办学思路,实现跨越发展。

我校建校初期,学校各项设施不够齐备,办学规模较小。我们这一届行政班子确立了“克服困难,理顺关系,建章立制,整体优化”的办学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没有借一分钱外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办学环境,兴建了游泳场、科技楼、学生公寓楼和食堂,整修了操场和学生停车场,完善了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多项硬件设施。经过努力,我校高中部现占地面积约92亩,合61572平方米(不含“东扩”所征10亩地)。建立了适应教学需要且完全符合达标要求的实验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和语音室等,还购置了达到或超过省级一类标准的电教、实验器材和天文望远镜,建立了生物标本室、校园宽带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现已建设成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崭新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为38个高中教学班(其中有全省首办的每个年级都有的  “宏志班”,旨在解决品学兼优、家庭特困无法就读高中的学生的就学问题)。在校高中生2101名,高中部在岗教职工145人,专任教师129人。同时,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跃上一个新台阶。滁州二中是滁州市第一所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实现成功跨越的学校,为薄弱学校办优质教育闯出了一条新路,带动了滁州市乃至更广范围的高中教育发展。

三、继承学校传统,创新办学理念。

结合我校办学传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确立了“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学校是平台。在保证学生、教师、学校三者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学生的全面提升来促进教师的全面提升,以师生的全面发展来带动学校的快速发展,以学校的和谐发展为师生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最终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卓越的成绩。

为贯彻落实办学理念,我们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发展”,即以教师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为此,学校着力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注重师德教育,提高专业技能,特别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对新教师实行岗前培训,对全体教师实行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安庆师范学院定点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校本培训,采取“师徒结对”制度进行日常培训,采用资金补贴方式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等学历培训,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了“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目标。

我校一直秉承“厚德求实,拓新奋进”  的校训,树立 “爱生敬业、博学善教” 的教风,倡导  “立志勤奋、自律求真”的学风,逐步形成了“诚朴相敬,刻苦向上”的校风。我校确立了“对社会负责、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的办学宗旨,树立多尺度、多体系的评价观,善于改革进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全面育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发了学生潜能,发展了学生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差异发展、特长发展,逐步走向成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1)认真贯彻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构建学科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

(2)坚持“科研立校,科研兴教”,通过“课题牵动”,积极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到2006年底我校已完成4项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并且申报成功3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其中有1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教师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平均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近三年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达116篇。

(3)坚持以课堂教学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转变教学观念,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让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领悟,在领悟中提高,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

4)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成立了各种体育运动队、文艺活动小组、学科竞赛小组等,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及省市级学科竞赛、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各种比赛中有多人人获得佳绩,学校多次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优秀组织奖和先进单位。学校先后有四人在国际大赛中获奖,有80多人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获奖。我校学生在省级各项竞赛中,获省一等奖7人,省二等奖9人,省三等奖15人;在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中我校有3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校邓彦博同学获国家级三等奖;在全国青少年“奋发有为建小康”读书活动竞赛中,尚骏逸同学获全国特等奖,杨静同学获二等奖,还有两位同学获优秀奖;在全国青少年“红色之旅”读书活动竞赛中,谭靖同学获全国二等奖。

五、实行个性教育,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根据生源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坚持“三管齐下”,实行个性化教育,即:①实行培优教育。鼓励文化课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制定更高层次的学习计划,力争闯名校考名牌。②优化普通教育。通过实行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毕业生。③发展特长教育。鼓励体音美方面有特长、有潜质、有兴趣的学生,选报特长班,使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因为特长突出也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近年来,高考成绩上升幅度连年居全市前列。张波、黄嵘、张宝尚、杨静、马继平、夏学薇、黎明等同学考入中科大、南大、西北工大、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重点院校,50多名学生考入华东政法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北京广播学院、北京装甲兵工程院西南政法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学校。由于特长教育的发展,体、音、美特长生考入大学人数逐年增加,2005年有67人达到本科分数线,2006年有85人达到本科分数线,2007年有92人达到本科分数线,位居全市前列。

六、坚持德育为首,有效转化学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我校坚持以德立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着眼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校建立一个校长为首、副校长主管、教导处分管,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团委学生会具体实施的德育网络。贯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更多家庭带来幸福和快乐的育人理念,每周利用升旗仪式、班团活动、班会课3个时间段以及切合时事的临时安排,开展以行为与习惯、爱心与责任、激励与赏识为主体内容的系列活动,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实践一体化德育模式,开创了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新生进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学习《文明礼仪标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导处和团委通过专题讲座、班会课、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四带五无教育,即将礼仪带给校园、将友爱带给同学、将尊敬带给长辈、将文明带给社会,校园内地面无污痕、室内无纸屑、桌椅无刻划、墙壁无脚印、出口无脏话。开展文明寝室、  文明班级评选活动,让学生体验文明与劳动带来的快乐。学校还结合当前形势,采用广播讲话、专题板报、学生座谈等方式,开展八荣八耻教育,逐步形成了知荣辱、树新风的精神风貌。
开展爱心教育,雕塑学生心灵。学校充分发挥宣传窗、广播站、校园网的作用,号召学生常写家书与父母交流,参加义务献血,向孤寡老人送温暖,争做环保卫士,着力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学生热心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学生自发为仲维江老师、黎明同学、许莹同学捐款总数达8万多元;自觉组织的废品回收,每个学期近2000元的收入也全部用于助学。

承担社会责任,连续11年办好宏志班。我校是安徽省首个拥有“宏志”班的学校。自1997年至今,我校连续送走了八届“宏志”生,为社会输送了近五百位优秀人才和合格建设者。“宏志”班历届学生品学兼优,  “立宏图志、报祖国情”,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都起到了表率作用,是全年级、全校学习的榜样。多次获得校、市级“先进班级”、“先进团支部”,2005届“宏志”班支部获全国 “五四”红旗团支部的崇高荣誉。十多年来,在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关爱下,一批又一批的宏志生,从这里走进大学,踏上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针对生源入口素质参差不齐的校情,我校确立了“保证个个成人,力争人人成才”的思想,特别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主要做法有:建立严密的学困生转化工作组织体系、重视从起始年级抓起、努力优化学困生的主客观非智力因素等。提出对学困生必须具有三心(爱心、细心、耐心),做到三优(提问优先、表扬优先、家访优先)、四点(挖掘闪光点、扶植起步点、把握反复点、促进飞跃点)、四不准(不准歧视、不准体罚、不准赶出教室、不准推出校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特别是发展特长教育成为我校转化学困生的一项别具特色而又切实有效的做法。转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塑造出了发展全面、个性突出的学生群体。在校学生近多年来无任何违法犯罪现象,2006、2007年还有90多名学困生考入本科院校。

七、实干进取奉献,铸就团队精神。

我校高中任课教师本科率达97.67%,有17人获得研究生学历,占9.30%。教师的年龄结构为45岁以下占81.40%, 45岁以上占18.60%。高级教师43人,占教师总数的33.33%,一级教师37人,一级教师以上占教师总数的62.02%,我校市和市直以上骨干教师有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98%。教师积极参加市级以上各项竞赛和评比,其中5人在市级和市直“教坛新星”以及骨干教师评比活动中获得殊荣, 4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7人获省级表彰,3人获市先进模范教师称号,获奖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30%。

团队精神虽然不是硬性制度,但却是规范群体成员的无形准则。它不用强迫却能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很好地影响和规范群体成员的行为。多年来,为摆脱办学条件差、生源基础薄弱的困境,广大教职员工含辛茹苦,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形成了“不甘平庸讲进取、立足平凡讲实干、互助友爱讲团结、甘为人梯讲奉献”的二中精神,这是二中人最宝贵的财富。

在市场经济大潮翻涌,落后地区人才纷纷流失的今天,我校国家和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无一人外流,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正是这种团队精神成就了二中今天的发展,也必能铸就二中明天的辉煌。

八、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我校十分注重环境的优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全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经过精心设计和合理布局,现在展现在滁州市民面前的是一个和谐美好、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校园文化底蕴浓厚,主教学楼前广场上的象征“腾飞”的汉白玉雕塑映照着冬青树造型的“发奋读书”四个大字,催人奋进,其他一些雕塑小品点缀于四时花草之间,意趣无穷。花团锦簇,绿草如茵,树木繁多,生机盎然。假山、喷泉、古树、雕塑相得益彰,幽雅别致。整个校园融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怀于一体,化开拓进取精神、和谐发展理想于师生员工之身心。南湖美景、琅琊秀色和我校的翰墨书香自然浑成、相映生辉。

优越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使二中成为莘莘学子心向神往的成长摇篮和求知殿堂。

目前,滁州二中校园优美,师生和睦,干群团结,气氛和谐。广大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成长、发展、创业、奋斗,身心愉快,充满希望。

九、支援帮扶带动,示范作用突出。

滁州二中作为一所市重点高中、示范高中,充分发挥师资队伍优良、办学经验丰富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对滁州四中、乌衣中学、施集中学开展教育教学帮扶活动,帮助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我校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加强校际交流,开展校际学术研讨;参加了“滁州重点中学联谊会”,积极主动承担市级校际公开课、示范课的组织和评议工作;和施集中学签订了帮扶协议,每学期都派骨干教师支教,认真做好对该校的帮扶工作;组织师生开展社区公益活动,进一步搞好家校共建、军民共建,优化行业作风,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谐滁州”的构筑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由于我校的迅速发展,成绩显著,市教育局在我校多次召开了全市高中教育工作会和两次全市毕业班教学研讨会。苏格兰梅因哈姆中学校长约翰·哈伯斯、欧盟教育代表团、广西柳州教育考察团、上海曹杨中学、浙江金华一中、铜陵十中、池州中学及本市其他高中等多所学校先后组派考察团来我校参观考察。我校还是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为加快西部教育发展的新的实践献计献策,提供最前沿的有用信息和有实效的帮助。

十、服务社会发展,办学成绩突出。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全体二中人奋力拼搏,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初步形成和实现了三大突破和六项特色。

三大突破:一是1997年以来改善办学环境方面有突破,二是高考有历史性突破,三是办学规模有突破。

六项特色:一是连续多年办好“宏志班”,服务于社会(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安徽省“爱心助学”先进单位);二是教师队伍爱岗敬业,校风纯正,多年来未发生任何重大责任性事故和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声誉及素质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安徽省红旗团委、安徽省“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南京军区空军招飞先进单位);三是创新教育和课程改革成效明显,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获滁州市办学进步奖,滁州市办学先进集体);四是军民共建,硕果累累(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五是绿色环保,和谐校园(“全国绿色学校”);六是体育项目,传统特色,有陈大群、朱菲菲等四人在国际大赛中获奖(“安徽省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安徽省体教结合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体育俱乐部”)。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校走过了五十六年的风雨历程,现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今天的滁州二中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正带着24万滁州人民的共同愿望,以开明尚德的文化积淀、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爱岗敬业的优秀团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恳请领导和专家给我们一个发展平台,我们一定勇于改革,勤于实践,敢于示范,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级中学而努力奋斗!